新华网 | 丝路故事:穿越17000公里,秘鲁小哥的生物医学工程之旅
2023-10-18
在南美古印加帝国里,人们从各个部落挑选长跑“冠军”,委以通信的重任。据说,一封信在他们手中,一周内就能到达3000公里以外的地方。
500年间,从世界上的第一列蒸汽火车,再到第一辆三轮汽车、第一架滑翔机,人类的交通工具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而飞速发展,1992年出生于“现代”印加(秘鲁)的Christian Virrueta对汽车、火车、飞机等交通工具早已司空见惯,但当他不远千里来中国求学时,仍被“中国速度”震惊到了:“我坐高铁从上海到武汉,全程807公里,感觉不用五个小时就到了。”
整整准备6年,秘鲁小哥终于在中国开启生物医学之梦
2019年,这位秘鲁小哥跨越一万七千多公里,来到太平洋对面的中国,学习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。“我从高中就开始想学这个专业了,但秘鲁的大学都没有设立这种专攻生物医学领域的工程学专业。”Christian Virrueta说。
Christian Virrueta与华中科技大学
Christian Virrueta做过调查,中国有上百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专门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,许多院校还配有先进设备的实验室,研究尖端的生物技术与应用。
为了能来中国留学,他准备了很多年,除了语言之外,他还攒了两年工作经验:“华中科技大学的(生物医学工程)研究生要求申请人有两年的相关工作经验。学习生物医学工程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,我愿意多等两年。”
三四十年前,也有这样的一群中国“Christian”。从1978年被派出的52名访问学者,他们走出国门,在世界的科学道路上探索未知,带回远方的先进知识、技术,融会贯通,助力华夏繁荣。
而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量的中国,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“丝带”,重新联结与世界的关系——为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提供平等交流、学习的机会。
留在华大基因,为世界人类健康事业出一份力
毕业后的Christian,从中国四季分明的中部城市武汉,来到湿润热烈的南海边的“一个圈”深圳,加入了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领先企业华大基因,成为了一名技术支持工程师(Field Service Engineer)。
华大基因是一家生于中国,长于世界的企业,其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大科学工程之一的“人类基因组计划”—正是这一计划,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开组成人体2.5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,对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有了进一步了解,为疾病预测和检测,及早做出预防方案或进行针对性治疗产生重要促进作用。
这项庞大工程由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日本和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,华大参与其中。克服重重困难,咬牙与发达国家并肩而行,华大基因这种精神让Christian深有感触,他表示:“能有机会参与前沿生物技术的发展,我非常幸运。”在他看来,留在中国加入华大基因,不仅仅关系到自己的职业发展,更可以为世界的健康事业出一份力。”
Christian Virrueta在华大基因总部任职技术支持工程师
通过20多年的人才积聚、科研累积和产业沉淀,华大基因的足迹已经遍及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和海外百余个国家,助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。今年年初,Christian还回到了他的家乡南美秘鲁,为当地的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: “我们的合作伙伴看到我既意外又骄傲——这个中国企业的工程师竟然来自秘鲁。看到家乡正在积极发展基因技术与应用来造福当地人们的健康,我真的很开心。”
Christian Virrueta和同事秦慧莹(拉美区产品经理)与巴西合作伙伴Fiocruz合影
Christian Virrueta与阿根廷合作伙伴Biocodices合影
从秘鲁充满活力的首都利马,到中国科技创新之城的深圳,Christian的旅程穿行在不断延伸的现代“丝路”中。当华大基因的大门向他敞开时,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、一份工作,更是一个将科学、技术和国际合作融为一体的角色。个人得到更广阔发展空间,世界也正在变得更加美好。
始于对生物医学的追求,钟于对中国文化的体悟,Christian在来中国的四年里,对中国的文化不仅有着广度的了解,还有深度的认知——他非常喜欢中国聊天软件里的表情包,甚至学会引用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来总结中秘两国劳动者的精神以及他自己的人生信念。他还有个中文名,叫刘博涵——非常博学、很有涵养。这位“刘工”对中国文化甚至网络热词的熟稔程度,足以体现中秘两国之间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契合。
(点击此处,查看新华网原报道)
推荐阅读